“纽约时报”可能破获了今年最大的环境侦探案,氟利昂消耗量增加是否真的与中国有关?
《全球涂料网讯》
这是本年度最大的环境保护单位,根据一系列线索,《纽约时报》可能已经破解了为什么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会再次污染我们的大气。
非法化学物质“氟氯烃”(CFCs)出人意料地神秘激增,似乎来自中国山东省的工业小镇兴福。
上个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大气中CFC-11的惊人增加。令人惊讶的是,根据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世界各国同意在2010年前停止生产这种减少臭氧的化学物质。
2013年,该议定书被宣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年9月在南极洲上空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逐渐缩小。今天,CFC-11的浓度从1993年的峰值下降了15%。
然而,现在看来,尽管有禁令,中国的一些工厂仍在生产CFC-11,这违反了协议,危及了地球臭氧层的未来。
《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独立调查人员追踪了文件并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后发现,中国的工厂一直在用CFC-11作为一种廉价的方式,生产用于冰箱和建筑的泡沫绝缘材料。
与此同时,该地区政府执法不力,有关非法生产氟氯化碳的报告可追溯到几年前。虽然政府的监管显然需要改进,但其中一些工厂规模太小,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从监管的缝隙中溜走。
山东环保官员邵长英(音译)在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非法生产和使用是高度隐蔽的,证据很难获得,侦破案件也相当困难。”
“在近年来的违法案件中,只有少数嫌疑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兴福使用CFC-11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此,一些专家怀疑,cfc的激增可能仅仅归因于兴福的工厂。
如今,CFC-11的排放量与近20年前差不多,这表明还有很多其他工厂也无视国际禁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负责《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监督工作,他告诉《纽约时报》,尽管中国的行为无异于一种需要果断行动的环境犯罪,但我们仍需要深入挖掘。
热点资讯
|
|